1)第三一八章 云诡(上)_一品江山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-

  碧浪轩中,欧阳修自嘲的笑道:“使相之位何曾如现在这般,成了坐不住的火炉子,短短一年不到,便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?”

  “这背后有何关节?”陈恪轻声问道。//无弹窗更新快//(]军费占七成,官费占两成,宫用占一成……这一成中,还有大半是各种祭祀典礼、以及对百官的赏赐之费。

  要想削减开销,只有从这三方面下手,但是皇家的开销,已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了。作为千古仁君,赵祯早已削减宫里各项不必要的开支。每年地方进宫的绫罗丝绸、珠宝珍玩也都减少三分之二,他本人更是四季常服、不过八套,换干洗湿,衣无新色。推衣衣之宗室使臣官吏将士。节用用之禄饷军国之需,无时不念国步之艰,民生之难。(]

  反对裁军的人却啐道,你们这群蠢材,知道‘募兵制’是我们的国策么?所谓‘募兵制’,简单的说,就是在水旱年、民不聊生时,政府出面,把灾民们都收编成军人。让他们当兵吃粮,为国家出力。对于已然造反的农民起义,也大都采取招安,收编为朝廷的军队,自然就没有造反了。

  所以说,后世不理解宋江,认为他是窝囊的投降派,实际上是不了解宋朝的情况。在宋朝,造反者大都是奔着招安去的,老宋不过是随大流罢了。

  这项制度的始作俑者,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得意的说,这样可以让国家‘发生叛乱时,有乱兵而无乱民;在灾年时,有乱民而无乱兵。”他的天下,怎样折腾都出不了大事。

  必须要承认,这一手很有用,乃至大宋开国百年来,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叛乱。所以反对派说,军队就是用来吸收社会不稳定因素的,如果随意裁军,那么玩惯了刀枪、满身戾气的军汉回到地方,是要滋事闹事,影响社会稳定的。

  双方展开激烈争论,因为什么时间都是保守派居多,所以反对裁军的意见占了上风。而且官家也怕裁军之后,各地治安急剧下降,眼看裁军之议就要泡汤……

  但这时,文彦博得到了西府长官的支持。当时的枢密使还是庞籍。庞相公虽然在后世戏台上是个大白脸,但事实上,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官。他也认朝廷的冗兵之患太甚,应当削减。

  有了庞籍的支持,文彦博立下军令状——如果裁军以后社会治安出现问题,或者其他方面出现了问题,唯我是问!

  男人要的就是这份魄力,文相公是不折不扣的爷们,在他的力主之下,官家终于同意裁军。

  在文彦博和庞籍的紧密部署下,各地厢军、边军中,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,或自愿归农的,都可以回家。这样国家可以节约军饷,民间也有人种地,老卒们也可以与亲人团聚。最后全国累计裁军八万人,国内也没有发生什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ubi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